追忆似水年华析早期华南女子大学校服特色(6)

来源:华南预防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同时期的女袄在领缘、门襟、袖口、开衩及下摆处都做足了文章,镶滚得十分精美,其色调、宽度、用料都讲究与衣料的完美协调。但作为校服,上衣在保

同时期的女袄在领缘、门襟、袖口、开衩及下摆处都做足了文章,镶滚得十分精美,其色调、宽度、用料都讲究与衣料的完美协调。但作为校服,上衣在保留基本的款式要素外,一概去除装饰,用素净的外表来涤荡心灵,志在专注于对知识学问的追求。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2、裙

裙子最重要的变化在于长度,已经迅速地提升到了小腿肚的位置,这样的长度和裙摆宽度,实在是非常方便行走,女子便自然而然地“身轻如燕”、“手舞足蹈”起来了。

(二)旗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服装形形色色,令人难免有时空错乱之感。从时间上说,前清和民国服装同时出现;从空间上说,本土的、东洋的、西洋的应有尽有。但是,再喧嚣嘈杂的变化也不能遮掩这一时期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改良旗袍。从很多保留至今的传世照片中,我们常常凝神于照片中穿着改良旗袍女性的风姿绰约、亭亭玉立,那一袭裙装集中了东方的典雅含蓄又不失女性的袅娜。

从照片上看,旗袍的确让女生们变得格外俏丽活泼 (图9),但因其仍然较平直的外廓形,所以并不以展露女性的曲线身形取胜。之后,无论女教师、女学生(如图10-13的师生合影)、女家长都无一例外地穿着起旗袍来了,同时我们又看到,上袄下裙的穿着也时有出现,尤其是在华南女大附中的女生校服中便出现了两种样式并存的丰富格局,服饰的多样化使得中学生与大学生开始有了明显的着装区别。

校服中的旗袍不像当时社会名媛中流行的那般收身,令女性显山露水;裙摆两侧的开衩也基本保持原来上衣开衩的长度,只为方便行走而设;旗袍的长度与上一阶段黑素裙的长度相比,缩短尺度也没有太大突破,甚至于20世纪30年代中叶还出现了长及脚面的旗袍,长长的裙摆更显出女子的娉娉婷婷。所以关于裸露的又一挑战,就被集中在了袖片上。旗袍的袖长由原来短袄的七分慢慢减至五分、至上臂中部、至盖肩;袖口宽度由原来的喇叭型慢慢缩小至合体抱臂型,但其连肩袖的形制一直没有改变。自合体的立领到适体的短袖再加上大襟的门襟线,形成一个完美得无懈可击的上半身造型。随着袖长的缩短,手臂的裸露程度越来越大,从露出皓皓玉腕到露出圆润玉臂,女性勇敢地挑战着传统,客观地认识肉体,从身体的自由、行动的便利实现人格和思想的开放独立。

(三)剪发

都说 “噱头”,噱是要从头开始的。当我们看到女生把旗袍穿上身时,同时也不得不被那一头俏皮的齐耳短发所吸引。剪发风的产生是因为人们看到过分讲究的发髻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弊端:头发长而密既易染垢又不容易清洗;每天梳理清洁、盘髻费时费力。所以,对于早已步入学习、工作、社会活动的女性来说,盘髻实在是诸多不便,于是剪发便逐渐得到了妇女的拥护。加之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其准则是 “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要求国民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故此,齐耳短发便正式成为女学生们与校服相搭配的标准发型。

综上,这一阶段的校服较前变化显著、样式多姿多彩,一改之前的沉闷保守,但又不失端庄,开始重视女性的柔美特质和学生的活泼天性。可以从服饰的变革中看到“新装”带来了“新生活”,也可以从穿着“新装”的女生脸上看到接受新型教育思想的自信和骄傲。“学生装”有了明确的特征和风格,因此穿着者的身份便很容易得以辨别。学生装的成熟,暗示着女性职业身份在社会中逐渐确立并被认可。

三、1938—1950年

在华南女大的发展史上,抗日战争对其影响重大,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华南女大于1938年6月21日启程由福州迁校至南平黄金山,后于1946年1月至3月间分三次由南平迁回福州。抗日战争期间,战火焚城、水深火热的岁月亦不可避免地使时局动荡、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都变得非常昂贵,大多数国民也都无心于服饰的奢侈,服装上力求节俭。

图12

图13

图14

上世纪40年代女性服饰仍以旗袍为主,而且无论是日常便服、学生校服、工厂制服都采用旗袍。但此时民间穿着的旗袍明显不再如30年代那般风情万种,繁琐的镶边由宽到窄到无,旗袍的雍容华贵变得简便、适体。当然,对于由来就保持着简洁风格的校服来说,这一点倒不至使校服的款式及风格突现天壤之别。

文章来源:《华南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hnyfyxzz.cn/qikandaodu/2021/0804/661.html



上一篇:预防医学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华南手工艺人系列之五满地富贵一地流散广彩大

华南预防医学投稿 |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华南预防医学版面费 | 华南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华南预防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