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近年西方学界南方民间文学研究举隅(3)

来源:华南预防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贺大卫此文的评价,还需放在其学术生涯全过程中进行考量。贺氏此文,可以说是其在二十余年的壮学研究基础上,汲取过往成果,而后融汇出新的专题

对贺大卫此文的评价,还需放在其学术生涯全过程中进行考量。贺氏此文,可以说是其在二十余年的壮学研究基础上,汲取过往成果,而后融汇出新的专题研究。也即,贺氏对《罕王》的透彻分析与精辟总结,极大地得益于其对壮族方块字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对《布洛陀经诗》部分经文(《杀牛祭祖》《招魂》《汉皇与祖皇》)的英译工作。也是在此层面上,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口头程式理论的直接应用,尽管贺氏在表述时,也使用了“平行式”(parallel)一词,且贺大卫曾在早年于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讲座中坦言,其对平行式的思考,受到詹姆斯·福克斯的启发。[12]

口头程式理论,亦称“帕里—洛德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的重要民俗学理论之一,由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阿尔伯特·贝茨·洛德(Albert Bates Lord)创立,最初与“对‘荷马问题’做出当代的回答”有关。[13]16自1960年洛德发表《故事的歌手》(TheSingerofTales)一书以来,围绕口头程式理论逐渐形成一个学科:口头诗学。至20世纪末,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将其运用于多个地区、民族的史诗研究中,仅约翰·迈尔斯·弗里(John Miles Foley)在《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TheTheoryofOralComposition:historyandmothology)一书中概述的,就有西班牙传统(《熙德之歌》)、古代法兰西传统(《罗兰之歌》)、中世纪日耳曼传统(《杜库斯·霍兰特》)等等,甚至有学者将口头程式理论运用到了《圣经》研究中。可见,20世纪下半叶,口头程式理论在西方学界蓬勃发展。在中国学界,较早将口头程式理论运用于中国诗歌传统的,是台湾学者王靖献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TheBellandtheDrum——ShihChingasFormulaicPoetryinanOralTradition),这是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论文。进入21世纪,诸多学者有意识地将口头程式理论运用于中国史诗或其他民俗事象,如朝戈金对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程式句法的研究、巴莫曲布嫫对彝族史诗的研究、陈岗龙对蟒古思故事说唱艺人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客体数量,与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所拥有的丰富民间传统很不相符。

三、安乐博对中越边境的传说的研究

斯坦福大学的电子期刊《东亚历史与文化评论》(Cross-Currents:EastAsianHistoryandCultureReview),曾在2014年6月发表了一个名为“中越边境的历史与故事”的专题,哈佛大学历史学院的谭可泰(Hue-Tam Ho Tai)教授为这个专题撰写了简介[14]。

该专题中,澳门大学历史系安乐博(Robert J. Antony)教授的《杨彦迪:1644-1684年中越海域边界的海盗、反叛者及英雄》(“RighteousYang”:Pirate,Rebel,andHeroontheSino-VietnameseWaterFrontier, 1644-1684)一文,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将历史文献与民间传说进行对比验证的研究之一。(3)Robert J. Antony, “‘Righteous Yang’: Pirate, Rebel, and Hero on the Sino-Vietnamese Water Frontier, 1644-1684,”Cross-Currents:EastAsianHistoryandCultureReview, No. 11, 2014, pp. 4-30. 安乐博在2016年将这篇论文译成中文,并发表在《海洋史研究》(第九辑),2016年7月,第261-281页。文章主要探讨了杨彦迪离开中国领土后,到达越南阮氏朝廷治下的美湫之前的经历。尽管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杨彦迪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他却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人物,一直以来,杨彦迪的身份被描述为海盗、反叛者、明朝遗民、英雄,他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都具有多重身份。

安乐博以历史文献为据,结合中越海境的民间传说与田野调查,厘清了杨彦迪在北部湾(中越海域边界)的经历及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时势的混乱,让我们很难在北部湾的“清军或南明军队、反叛者、土匪、海盗和当地民兵之间做清晰的划分”。安乐博通过文献的梳理,明确指出,史志几乎无一例外地突出了杨彦迪“逆”“贼”的身份特质。但在中越海域边界上的钦州、防城港等地区的田野调查使安乐博发现,民间传说中的杨彦迪重道德、有担当,有着高尚的英雄品质,呈现出与史书书写相背离的趋势。在对有关杨彦迪的史志记录、传说、当代事实三者之间的联系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与论证后,安乐博得出结论:“杨彦迪首先是一名海盗,其次是反叛者,最后是当地的英雄”,他“既是历史人物也是历史传奇”。

安乐博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他对两广地区杨彦迪传说的口头、文字两种形态的形成与传播的论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简洁清晰的传说个案流变史。论文前半部分对中越海域边界的介绍、对明清之际北部湾的动荡局势的梳理与讨论,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史学修养。这篇论文也是将历史学研究与民间传说相融合的典范。若今人仅仅依凭史书记载,那么杨彦迪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或许就是一个“海贼”“逆贼”的反面形象,而安乐博的田野调查及其搜集的当地传说证明,至今,北部湾沿海地区的民众仍在称赏杨彦迪的正义、高尚以及他对明朝的忠诚。正如谭可泰在专题简介中提到的,安乐博此篇论文的更深远意义在于,它“不仅敦促我们对杨彦迪的身份进行重新认定,对其他在17世纪80年代清军入关后从中国进入越南的几千名中国人来说,也是如此”。在这个案例中,民间传说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文章来源:《华南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hnyfyxzz.cn/qikandaodu/2021/0707/630.html



上一篇: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美育思政浸润式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华南及南洋地区所刊西人早期汉文小说初探

华南预防医学投稿 |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华南预防医学版面费 | 华南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华南预防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