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华南及南洋地区所刊西人早期汉文小说初探(3)

来源:华南预防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关于中国题材小说。1814至1842年间的基督教汉文小说,原创小说占绝大比例,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时代以及故事地点,均与中国有关。作品多借助两三个

1.关于中国题材小说。1814至1842年间的基督教汉文小说,原创小说占绝大比例,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时代以及故事地点,均与中国有关。作品多借助两三个中国籍贯的人物对话来阐释基督教义,如米怜的《张远两友相论》、郭实猎的《生命无限无量》《赎罪之道传》等。小说的展开方式也基本相似,通常以一位性格正直、家境比较贫寒的君子代表基督教方,与他关系亲近的富豪朋友代表中国传统方,即异教徒派。通过双方在性格、宗教观、生活方式的对比,凸显基督教的正面形象。以米怜的《张远两友相论》为例,全书12回,讲述了不信教者“远”,在通过与信教者“张”的一番对话之后,渐渐地认识、理解基督教的过程。小说最后并没有描写“远”是否入教,这种开放性的结局也是《张远两友相论》的特点之一。基督教汉文小说与中国小说之间最大差别在于它们是为了传道而写的布道小册子,因此在小说中往往把基督教教义融入人物对话中,比如耶稣复活、“十诫”、三位一体论等,这种以容纳教义信息为主的AB式对话,导致了本身文学性的淡化。

除了新创之外,另有汉文小说根据中国传统小说改写而成。通过文本比对,笔者发现郭实猎《赎罪之道传》中的大部分内容参考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玉娇梨》是早期译成西文的中国通俗小说之一,②第一个外文译本于1826年由法国汉学家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 1788—1832)译成法文,并在巴黎出版,1827年在英国伦敦出版英译本,同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出版德语本,1829年法语本被转译为荷兰语,在荷兰出版。故郭实猎参考《玉娇梨》而撰写《赎罪之道传》亦在情理之中,值得关注。

《赎罪之道传》全书共18回,讲述主人公林德与他的几位朋友,从中国儒家经典开始谈起,直至上帝创世的故事。以下是《玉娇梨》和《赎罪之道传》原文的比较(见表2):

表2 《玉娇梨》和《赎罪之道传》原文比较③ 夷荻散人编次,冉休丹点校:《玉娇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④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也有藏本。《玉娇梨》③《赎罪之道传》④(第一回)话说正统年间,有一甲科太常正卿姓白名玄,表字太玄,乃金陵人氏,因王振弄权,挂冠而归。这白太常上无兄下无弟,只有一个妹子,又嫁与山东卢副使远去,止得只身独立。他为人沉静寡欲,不贪名利,懒于逢迎,但以诗酒自娱,因嫌城中交接烦冗,遂卜居于乡,去城约六七十里。(第一回)话说明朝年间,有一科甲翰林,姓林名德,表字道显,厦门人氏。此翰林上有兄下无弟,有两个妹,嫁于江南。其为人最重义,官又高,家又富,才学政望,与尊贵极契厚。每每于公事之暇,不是他寻友,就是友寻他。既愿厚待同僚,就买民田建墅,离城六里。(第一回)这一日正吟赏间,忽报吴翰林与苏御史来拜。原来这吴翰林就是白公的妻舅,叫做吴珪,号瑞庵……这苏御史名唤苏渊,字方回……白公听见二人来拜,慌忙出来迎接。三人因平日往来惯了,情意浃洽,全无一点客套。(第一回)时值九月中旬,林翰林一日拜客家,刚到门首,只见一僚友吴御史来拜。原来此吴御史,名发,号现合。林翰林见他来拜,慌忙下马迎接。盖两人情意浃洽,全无一点客套。(第十五回)到了新年,转眼已是春闱,苏友白照旧入场。真是文齐福齐,又高中了第十三名进士;及至殿试又是二甲第一,已选了官职。(第四回)却说苏连幸,固依靠上帝之宠佑,不徒费精神,捱过残冬,到了新年,转眼乃春闱,仍旧入场。真是文齐福齐,又高中了第十六名进士,及至殿试,又是四甲第三,选了官职。

(续表)《玉娇梨》《赎罪之道传》(第五回)一日,春光明媚,正要早到郊外行吟取乐,才走出门前,忽见几个人青衣大帽,都骑着驿马,一路问将来,道:“此间有一个苏相公家住在哪里?”有人指道:“那门前立的不是。”那几个人慌忙下马,走到面前问道:“敢请问相公不知可就是苏浩老相公的大相公?”苏友白惊答道:“正是。但不知列位何来?”众人道:“我们乃河南苏御史老爷差来的。”(第四回)忽一日苏连幸刚出门,将去拜林翰林。忽见几个人青衣大帽,都骑[马白]马,一路问道:“此间有一个推官苏连幸家住在那里?”有人指道:“那门前立的不是。”苏连幸惊答道:“正是。但不知列位何来?”曰:“李老御史因病重,欲见一面,故特差人送书。”

由上述几段文字可知,郭实猎主要在细节上改用了《玉娇梨》,而不是整段整段地去移植它。其中参考痕迹比较明显的是:故事的背景设置方面,《玉娇梨》以正统年间作为时间背景,正统为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相当于公元1435年至1449年,与《赎罪之道传》相同。在人物的官职方面,也大同小异地沿用了《玉娇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原来《玉娇梨》的故事发生地在金陵,而郭实猎的作品中则改为厦门。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西方传教士预设读者群为华南及南洋地区的华人有直接的关系,详见下文。

文章来源:《华南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hnyfyxzz.cn/qikandaodu/2021/0707/631.html



上一篇:近年西方学界南方民间文学研究举隅
下一篇:论世纪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

华南预防医学投稿 |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华南预防医学版面费 | 华南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华南预防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