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他乡与故乡美国华人基督徒与公理会在华南的传(7)

来源:华南预防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华人基督徒自东向西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大部分美国华人基督徒是在移民美国以后才逐渐接触并皈依基督教的。与普通华人一样,他们携带着深厚的

(一)华人基督徒自东向西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大部分美国华人基督徒是在移民美国以后才逐渐接触并皈依基督教的。与普通华人一样,他们携带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当地的社会生活。早期华人移民以从事体力劳动的广东华工为最多,主要集中于建筑、运输、采矿以及餐饮等行业。他们在饮食、服饰、建筑、艺术、语言、教育和民俗等各个方面,为美国社会注入了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当地社会带去了粤菜、华服、岭南建筑、华文教育、华人社团、中医药知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中国民间习俗等等。通过他们,美国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有了深入和直观的了解。有些美国人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吸引,进而学汉语、吃粤菜、穿华服、过华人的节日,甚至与华人通婚。

与此同时,他们在排斥与调和、坚守与妥协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和汲取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和现象。在19世纪中叶,华人劳工抵达加州后不久,美国的主流教派就建立了针对华人的传教点。传教士企图把华人基督教化,也努力使他们在文化方面美国化。但事实上,到19世纪末,在美国的华人接受基督教的比例并不高。喜嘉理于1894年提到:“当时约有个中国人仍然留在美国,但参加华人主日学校的不超过人,教会应该为未接收到福音的人做更多的工作。”①The Missionary Herald, 1894, Jun., Vol.90, No.6, 即使是皈依基督教的华人,为了保持其族裔特性,往往保留着中文、中国传统服饰装扮和饮食习惯,并且有选择性地遵循中国传统习俗,例如,他们重视农历新年(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当然,作为基督徒,他们会尽可能回避这些节日中带有“异教”或拜偶像色彩的仪式,并且远离如清明节、盂兰盆节(鬼节)等敬鬼神的节日。同时,他们仍然秉持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仁”“孝”观和节制、勤俭等现世的苦行主义观,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中华传统价值观与基督教信仰不仅不相冲突,还在某种意义上与之相通和互补。②参见李爱慧:《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族裔特性探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美国华人基督徒在美国人、华人移民和基督徒的三重“身份认同”中,大体秉持一种整合型的文化价值观。他们努力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求平衡,试图在皈依基督教以后仍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他们融合了两种文化特性,塑造出一种新型的具有浓厚华人特质的基督教文化团体,即华人基督教会。华人基督教镶嵌于世界基督教网络之中,是基督教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人基督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使其在向华人宣教的过程中淡化了西方宗教色彩,在情感上与文化上更容易与华人移民亲近,使他们产生一种符合心理需要的族群归属感。③密素敏:《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基督教——以北美和东南亚为例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正是由于华人基督教会独特的种族性和保守的神学观念较为符合华人的心理,从而无论是对海外华人还是家乡华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华人基督教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的新型基督教社会和文化团体,帮助其成员有选择地保持一些经过创造性解释的华人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理念。

(二)华人基督徒自西向东传播西方文化

美国华人基督徒即使信仰了上帝,也割裂不断龙的血脉,更无法割舍对祖国家乡的情感和眷念。与普通华人一样,为了寄托和表达这份思乡之情,华人基督徒不仅刻意保存一些传统的生活习俗,更不遗余力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与家乡保持着密切互动,为家乡带回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同时,相对于这些世俗性的支持而言,作为华人基督徒,他们深感自己在美国接受的基督教信仰乃是“无价之宝”,可以帮助祖国同胞获得灵魂上的救赎,甚至可以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因此,他们视教化中国为己任,积极呼吁甚至返回家乡协助传教士传播福音。由此形成的基督教传播的互动网络,极大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艺术在近代中国的生根与发展。从有形到无形,从微观到宏观,我们可以观察到西方文化以广东为起点,对中国社会的浸润、影响甚至改造。

首先,引进了西方建筑文化和艺术。建筑是最能见证历史、传承文化的有形载体。19世纪后期,在广东的侨乡如台山、东莞、恩平、阳江、新会、佛山等地,相继出现了用侨汇修建的中西合璧的楼房群落,包括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碉楼建筑群、教堂、教会学校、教会医院和慈善机构等。这些新式建筑群结合了中西方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大胆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建筑材料,成为侨乡亮丽的风景线。一批华侨教徒从美国返回广州后,在珠江南岸(现海珠区,俗称“河南”)建起基立村,供基督教徒生活。村内别致豪华的幢幢洋房,大多按照西欧古老别墅形式建成,俨然一个具有东方韵味的西式小镇。①何道岚、林亦旻:《清末基督社区安置归国华侨》,《广州日报》2013年7月31日,第A22版。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开化之风,最早从华南一带,逐渐向全国伸展。

文章来源:《华南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hnyfyxzz.cn/qikandaodu/2021/0428/559.html



上一篇:蚀变岩帽的特征成因以及在华南的分布探讨
下一篇:华南地区上地幔波三维速度结构和动力学意义来

华南预防医学投稿 |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华南预防医学版面费 | 华南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华南预防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